很多学生都夸赞电力系的符杨老师,说他上课条理清晰、思路敏捷、带启发性,能把枯涩难懂的理论问题分析得简单明了。记者走近符杨老师,才发现他不仅授课效果好,还凝聚了一个科研团队,在电力规划、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这个团队里,符杨老师是个领头人,负责对外接洽项目,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总体方案与技术措施,保证开发工作按照计划进度进行;其他多位老师负责各分项目的联系、开展、实施和把关;还有几位学生也参与具体的绘图操作、方案设计、计算分析等基础工作。整个团队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各司其职,使得每个项目都能顺利、快速、准确、高效地完成。
其实,一本最终的电力规划文本就是具有相当专业技术含金量的科研成果。符老师要求大家严谨治学,措词造句要准确到位,甚至容不得一个标点符号错误。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让用户对符老师做的规划既满意又信任。凭借良好的信誉,符老师的项目越做越多——由原来的一年只做二、三个,到目前一个学期就完成了多个;同时项目也越做越大——从居住小区到大范围的工业区,再到城镇、区县的配电网规划;项目技术含量和应用价值越来越高,目前年科研经费已达100多万元。
做规划不能简单地用规划通用原则、要求去套用,因为不同的城市和领域的规划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诸如存在规划理念、接线模式、设备选择、投资价格、定位水平等具体差异。比如安徽芜湖用的是630kVA及以下的配电站,而江西九江却用800kVA、1000kVA甚至1250kVA的配电站;上海要求保证“N一1原则”,而有些城市却希望“两供一备”。所以每做一个规划都必须对当地的这些特点、习惯了解清楚,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做好一个规划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得经常跑现场不断了解新情况。就拿奉贤区电网规划来说,前前后后忙了有半年时间。从开始的收集资料,到整理、分析、设计,再沟通信息、解决矛盾,再根据用户的意见和要求,进行改进、细化、完善,如此反复几次之后,才会达到令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在做一个不太熟悉地方的规划时,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有重复的劳动和无用功,比如安徽芜湖只采用630kVA的配电站,就把原来按上海模式的方案全盘否定了。在了解了那里的供电情况后,按他们的习惯重新做了方案,却又遇到了芜湖已规划的电网无法负担起规划区内的三座110kV变电站的矛盾。是否需要建这么多站点?位置设在哪里更合适?进线从哪来?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协商和沟通的。如果处理不好,整个规划就可能会因为没有可操作性而被否决,已投入的那么多时间、精力都将付之东流,那是谁也不愿看到的。
刚刚过去的两个月暑假里,符老师和他的团队一直都是忙碌的,承接项目、参加会议、编写教材、撰写论文,还要进行规划的研究指导以及带领大家跑现场,但为了学校的科研工作,符杨老师和他的团队愿意走向市场、迎接挑战。他颠簸在车上的时间实在不少,比如去奉贤要二个多小时,而去安徽芜湖、江西九江等城市,少则四五个小时,长二十个小时。有时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工作,必须当天往当夜返。怪不得连他的团队谈到他时都直说:“他太忙了!”然而,只要能够争取到大项目,能够取得新成绩,他们就感到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有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依靠大家积极的拼劲和良好的市场形势,相信他们会干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