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教书 精于育人 ——市劳动模范李家珉同志先进事迹
李家珉,男,1954年12月生,四川云阳人,1974年于上海电力专科学校技工班毕业留校参加工作,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高校师资班,1992年1月起为副教授,1998年1月起为教授。目前担任上海电力学院社会科学系党总支书记兼系副主任,院纪委委员;上海市哲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党的工作小组成员等。
李家珉同志近三十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地耕耘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课”)教学第一线。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高校“两课”教学、校园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积极进取,做出了突出成绩。“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作为一名常年累月默默守在三尺讲台的普通的“两课”教师,他把“剑胆琴心,以青年为友是人生福祉;虎视牛行,助学生成才是教师天职”作为自己不懈的人生追求。他把职业当事业,持之以恒,不懈追求,把“两课”教学与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努力教学,潜心钻研,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尤其是近三年,李家珉同志多副重担一肩挑,努力工作,顽强拼搏。在教学上,他注重创新,就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探索并优化“3+3”模式,深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在科研上,他围绕着思想文化建设和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提出了独到的学术见解,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他有所作为,悉心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征文获得佳绩;在党务和学生工作方面,他闯出学校和街道社区文明共建的新路;在理论宣传方面,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2001年以来,他个人和所在集体获得了一系列荣誉称号,其中有第一届上海高校教学名师奖、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市社会科学界优秀学会工作者、学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学校科技先进工作者等;也有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社会科学界优秀学会、市社科普及贡献奖、校文明单位等。
如何提高“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李家珉同志面对新情况新挑战反复思考的问题。他知难而上,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即“3+3”模式:一是实行了三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当今时代大背景及全球化问题相结合,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相结合,同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需求相结合;二是处理好3种关系,即思想性和知识性、课堂内和外、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他关注理论学术研究的焦点、社会转型和发展的热点和青年思想文化的兴趣点,力求做到观点正确,材料丰富,表述新颖。他善于将深刻的道理用最通俗的、学生最易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学生们反映李老师的讲课风格个性鲜明,在内容上的视野开阔,信息量大,逻辑性强;在形式上富有激情,生动幽默,被学生评价为“谦逊的教风,
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思路,流畅的语言”。
李家珉同志一贯以较高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学生的第二课堂,积极发挥“两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关心、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进步和全面发展。2003年上海高校学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征文活动中,他悉心指导两位学生的论文,几易其稿,字斟句酌,引导其以社会实践和亲身经历为基础,努力从真情实感向真知灼见升华,最后两篇文章分别取得全市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李老师心里时时装着学生,学生有事也乐意找李老师,只要学生有所呼,李老师就有所应。2003年11月校大学生科技节期间,辩论赛组委会的学生晚上10点多钟打电话到他家,要求帮助出几个决赛的备选命题,而且第二天就要用,李家珉同志急学生所急,暂时搁下写作文稿,为此忙到深夜,满足了学生的要求。他还在细节上关心引导学生。经常为学生推荐思想修养和人文社科类书籍,认真修改学生文稿中的错别字。一位学生深有感触地说:“经李老师点拨,我不仅锻炼了思路,而且知道了什么叫‘严谨’”。他热爱学生,学生心中也有他。在全校学生推选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活动中,李家珉同志是全校唯一迄今连续三届获奖者。
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不断超越自我,李家珉同志具有积极的科研探索精神,注重理论研究,总是能敏锐地把握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他经常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时间投入科研。自2001年以来,撰写研究论文10篇,其中4篇在核心期刊发表,4篇在高层次学术论文集中登载,1篇获奖;主持并撰写课题报告1项并获奖;作为副主编或参编了4本哲学教科书;参编1本学术志书。他于2001年参与完成上海市教委立项课题《高校哲学课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课题报告》,并代表课题组撰写了有关研讨活动的学术综述,被中国哲学界权威刊物《哲学研究》和《哲学动态》同时刊登。在他担任副主编的最新一轮上海高校哲学教科书于2003年出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融汇其中,注重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增设了大量案例及分析。在这些公开出版和发表的成果中,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和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例如,在研究网络文化现象时,概括出三个时空:一是虚虚拟的思维时空;二是实虚拟的网络时空;三是真实性的现实时空,并论述了三者的相互作用及关系。在研究诚信教育时,提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其一基础规范和崇高境界的低高双向互动;其二自觉自愿和制度约束的内外有机整合;其三理论认知和实践体验的知行辩证统一。在探讨城市精神建构的方法论时,提出了四重关系的把握:1.历史和现实的前后关系;2.形式和内容的表里关系;3.基础和提高的上下关系;4.本地和非本地的内外关系。上述思想观点在相关学术研讨会上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兴趣。李家珉同志的文化研究专题报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创新”被列入东方电视台《东方大讲坛》的选题并播放,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他在报告中力图揭示出文化多元现象的发展趋势:在多元中并存,在并存中竞争,在竞争中互补,在互补中发展,在发展中兴旺。2001年以来,他还在公开或内部报刊上发表有关学术研讨会等信息报道20篇以上。
李家珉同志作为社会科学系的党总支书记,身先士卒,为人表率。探索建立“重要精神党员先知,重要问题党员先议,重要举措党员先行”的基层党建机制,并积极发挥党员教师的先进模范作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他积极支持并配合系行政开展工作,尤其是在系主任数次因公不在岗期间,他担起系里党政工作总负责的责任,时间累计一年多。作为学校的发展规划咨询组的成员,他有时为了完成突击任务不顾白天讲课和工作的疲劳,干到深夜。社科系2001年开始办专业招生,面对新专业和新学生,李家珉同志总抓学生工作,他和系里领导、教师齐心协力,积极探索大学生和杨浦区定海社区精神文明共建活动,为“知识杨浦”和学生成才作贡献。共建活动被评为学校2002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好事之一,学生实践队被评为杨浦区“新长征突击队”和“杰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李家珉同志不仅在本校师生中树立了良好形象,而且在校外的社会活动中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2003年上海市第二届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安排了113场专题讲座,他承担了3场,分别在华师大,上师大和财大受到热烈欢迎,得到市社联科普处的表扬。自2001年来,还应邀在交大、复旦、上师大、解放军南京政院上海分院、二军医大等十多所高校,普陀、闸北、杨浦、电力、电信、交通等各系统作专题报告和文化讲座,受众面广,有大中学校教师,本科生,研究生,机关干部,离休老同志,民主党派人士,澳门同胞等,普遍受到欢迎和好评,为传播先进文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